一、理论学习阶段(5月23日) 张晓芳老师通过《端午节》案例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主题统整”课程设计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打破学科界限。例如,在文化感知环节中,学生们通过使用日历确定端午节的日期,并通过实物操作如制作粽子和处理艾草等增强了对节日的兴趣。在学科实践方面,分组任务包括粽子组、龙舟组以及艾草组,分别融合了数学计算、劳动技能及艺术创作等不同学科的内容。此阶段特别强调了目标分层和个性化支持的重要性,比如为孤独症学生提供视觉提示,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简化操作步骤。 二、集体备课阶段(5月23日) 根据前期的研究框架,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了《端午节》主题教学的设计框架,明确了教学流程应包含文化感知、学科实践以及分享延伸三个主要环节,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细化了分层任务(A/B/C组)。此外,为了科学评估课堂效果,课题组还讨论并制定了观察量表的关键指标,确保学科目标能够适配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同时关注学生参与专注度等方面的表现。 三、课堂实践与反思(5月28日) 高俊老师在琢玉班执教《端午节》主题实践课,采用了多感官体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粽子组”的学生通过电磁炉蒸煮的任务强化了生活技能。动态支持策略也被证明是有效的,如向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半成品辅助,孤独症学生则通过同伴协助完成了捆扎艾草的任务。然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分组任务时注意力分散,需要进一步优化任务的时间安排和节奏。此外,家庭延伸任务(如挂艾草)也需要加强家校间的协同合作,确保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我们不仅验证了“通用清单”工具的价值,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的发展。这些成果将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