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主题统整”赋能多学科融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5-30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基于“通用清单”的培智学校教学实践路径,2025年5月23日,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破障与可能:基于“通用清单”的培智学校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在张晓芳老师与高俊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理论引领、工具开发与实践检验,推动多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落地,助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理论先行:聚焦主题统整课程设计

5月23日,课题组首先开展了专题理论学习活动。张晓芳老师面向全校教师开设了题为《基于“现代课程论”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主题课程统整”课程》的讲座。讲座以现代课程论为指导,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特点,系统阐述了“主题统整”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张老师指出:“主题统整课程应以学生生活需求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通过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实现知识、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机融合。”讲座还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围绕传统文化节日(如端午节)设计多学科融合课程,并强调课程设计需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活动性”原则,切实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研制课堂观察工具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随即展开集体备课,重点围绕《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进行研讨。高俊老师作为执教者,结合前期研究框架,提出以“文化感知—学科实践—分享延伸”为主线的教学设计思路。为精准评估课堂效果,课题组成员共同研制了《破障与可能:基于“通用清单”的培智学校主题化教学实践研究观察量表》。该量表从“多学科融合的适切性”“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等维度出发,细化观察指标(如A1学科目标与学生能力的匹配性、B1学生专注力表现等),为后续课堂观察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课堂实践:端午节主题教学展示

5月28日,高俊老师在琢玉班(六年级)执教《端午节》主题实践课。课堂以“走进端午—巧手端午—温情端午”三个环节展开:

1.文化感知:通过观察日历圈定端午节日期,学习“端、午、节”等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与实物(粽子、艾草)了解端午习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科实践:分组完成“粽子组”“龙舟组”“艾草组”任务,融合生活数学(统计粽子数量)、劳动技能(电磁炉操作)、艺术创作(折纸龙舟)及社交表达(捆扎艾草并请求帮助),注重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支持。

3.分享延伸:通过“美食之星”“设计之星”评选,强化学生成就感,并布置家庭延伸任务(如与家人挂艾草),促进课堂所学向生活迁移。

课堂中,教师通过多感官体验、小组合作与动态支持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针对孤独症学生,提供视觉提示与同伴协助;对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半成品辅助简化操作步骤。课后,课题组依据观察量表对教学流程、学生表现及支持策略进行量化分析与反思,为后续优化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组以“理论学习—工具开发—课堂实践—反思改进”为主线,形成了闭环式研究路径。张晓芳老师总结道:“‘通用清单’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工具,更是突破学生障碍、实现个性化成长的钥匙。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主题统整课程为抓手,深化多学科融合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价值。”

此次活动标志着课题组在培智学校教学改革中迈出坚实一步,也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