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6-30      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

课题类别

省级重点

立项编号

B/2022/04/04

出席

对象

陆向萍 黄薛君 陈晓婷 刘洋 潘妍霖

地点

格兆恩太仓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时间

2025年6月30日

研究

主题

培智职高学生职业决策与规划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与策略研究

所要解决问题

1.如何通过具象化工具(能力词卡、职业卡片)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准确性;

2.量化匹配模型在职业决策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化路径;

3.分阶段行动计划表在目标落地中的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

研究

方法

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一、课堂实践环节(刘洋老师执教):

采用“个人能力词卡”引导学生将 “喂鸭子”“取鸡蛋” 等日常行为转化为“责任心”“任务执行能力”,85% 的学生能准确归纳3项以上能力;

通过AI生成多元职业图片及职业卡片,组织小组讨论“餐馆服务员”“咖啡师学徒” 等职业的核心能力,结合《职业核心能力清单》,学生对职业关键能力的归纳准确率提升;

运用“匹配量化表”,以“4-5项能力重合即适配”为原则,学生职业选择的逻辑性显著增强,随机变更目标现象减少;

借助“分阶段行动计划表”,指导学生将“成为咖啡师”等目标拆解为“每周练习手冲咖啡 1次”等可操作任务,使计划具备执行性。

二、团队研讨环节:

陆向萍、蒋萌:强调需将帕森斯职业选择理论与课堂四环节深度结合,提出 “行为—能力—职业” 转化的三阶训练模型;

潘妍霖:建议开发《家校转衔实践手册》,将课堂行动计划延伸至家庭场景,如布置“便利店购物支付”实践任务;

黄薛君:提出在职业探索环节增加 “社区职业场景图片观摩”,强化学生对职业社会角色的认知;

陈晓婷:建议优化观察量表,新增 “目标调整逻辑性”“社会支持度” 评估维度,量化决策科学性。

问题反思:

部分学生(如郁陈阳)在制定行动计划时仍存在 “目标笼统” 问题,需强化 “支持者” 角色引导;

职业卡片的场景覆盖度不足,后续需补充 “超市理货员”“物业保洁” 等社区常见职业。




获得的主要结论






1、四环节教学模式,包括自我认知、职业探索、双向匹配和职业规划,能够显著提高培智职高学生在职业决策和规划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一模式,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认知,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需求;接着,他们进入职业探索阶段,广泛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然后,通过双向匹配环节,学生将自身条件与职业需求进行对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最后在职业规划阶段,学生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此外量化匹配表的使用使得职业决策的科学性提高,



2、通过将能力词卡与职业卡片相结合,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难题:一是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的能力,二是对职业认知的片面和碎片化理解。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抽象的能力概念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这种结合使用,学生能够成功建立起一种“能力与职业”之间的关联



3、家校社协同的分阶段计划机制(如“课堂制定—家庭打卡—社区实践”)可使目标执行率提升,需构建常态化支持体系。


物化

成果

《培智职高生涯规划课堂观察量表(优化版)》;

《职业决策量化匹配表及使用指南》;

《我的成长之树》课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