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导学促成长,实践赋能助转衔
——《青椒炒肉丝》烹饪课例研究
2025年4月23日上午,在我校烹饪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究活动。为深入探索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的有效实施路径,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了《青椒炒肉丝》烹饪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观课、议课,重点围绕如何通过工作流程图与烹饪课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交流能力展开深入研讨。

在前期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传统烹饪教学存在三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流程记忆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独立操作时难以连贯完成烹饪步骤;其次是交流内容单一,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多局限于简单指令;最后是技能迁移不足,课堂所学难以有效应用于家庭实际生活场景。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确立了三个核心研究方向:一是探索如何通过工作流程图提升学生的操作规范性;二是研究如何借助角色分工促进团队合作与语言能力发展;三是探讨如何增强技能教学在不同场景中的迁移性。

本次课例研究以《青椒炒肉丝》为教学载体,采用“观察—记录—反思”的课堂观察研究方法,呈现出诸多创新亮点。在可视化流程支持方面,课题组将完整的烹饪过程科学分解为“准备辅料—处理食材—烹调”三个阶段,并配以图文并茂的工作流程图,学生在明确指引下按图操作,任务完成质量显著提升。在角色分工设计上,通过明确职责分工,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功能性语言表达。在多感官情境创设方面,通过让学生亲自触摸食材、观察火候变化、嗅辨调料气味等多元体验,有效强化了知识记忆,同时模拟真实家庭厨房环境,大大增强了教学情境的真实感。

在深入的议课研讨环节,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提出了多项富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陈晓婷老师建议要加强防护装备的规范使用指导,并推行“双师课堂”模式以提升教学指导密度;陆向萍老师则提出分周强化专项技能训练,建议增设操作演示屏提升教学直观性;蒋萌老师主张实施“工序责任制”,并为动作协调困难的学生配备辅助握刀器;黄薛君老师建议开发系列化的“青椒主题单元课程”,并融入模拟点餐等真实情境;刘洋老师强调要建立课前预学机制,增设卫生操作专项训练;潘妍霖老师则提出构建“协作→半独立→独立”的三阶段能力达标体系。这些建议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明确方向。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课题组验证了三个重要结论:科学设计的工作流程图能有效降低操作难度,显著提升任务完成的连贯性;合理的角色分工不仅规范了操作流程,更能有效促进同伴间的交流互动;多感官参与的情境教学设计对知识的长期保持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展望未来,课题组计划进一步开发《家庭烹饪实践包》,系统优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支持体系,切实推动技能培养向职业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转衔,为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