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
《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 |
课题类别 |
省级重点 |
立项编号 |
B/2022/04/04 |
出席 对象 |
陆向萍 黄薛君 陈晓婷 刘洋 潘妍霖 |
地点 |
格兆恩太仓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时间 |
2025年3月10日 |
研究 主题 |
挖掘职高班毕业学生多样化毕业渠道 |
所要解决问题 |
1.智力障碍学生就业渠道单一的问题 2.学生就业适应性障碍问题 3.开发适配岗位与支持体系 |
研究 方法 |
实地观察法、访谈法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一、准备阶段 1.联系企业 课题组成员陈晓婷老师主动与该公司的负责人取得联系,通过电话沟通、邮件往来等方式,详细介绍了本次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表达了希望能够参观企业并了解其生产运营情况,探讨为智力障碍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可能性的意愿。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获得了该公司的同意与支持。 2.目标设定 本次参观的主要目标是深入了解格兆恩太仓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流程、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的技能要求,评估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智力障碍学生的适配程度,挖掘可能适合职高班智力障碍毕业学生的岗位,为拓展他们的毕业渠道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收集企业对于接收智力障碍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看法、建议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促进校企双方在特殊教育职业转衔服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3.计划制定 为确保参观活动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定了参观的时间、参与人员。提前规划好参观路线,涵盖企业的各个主要生产区域、办公区域以及员工生活区域等。设计了针对企业人员的访谈提纲,明确了参观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和重点任务。 二、实施阶段 1.与企业负责人访谈 在参观前,课题组成员与格兆恩太仓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产品类型以及当前的市场竞争优势。在谈及生产过程时,负责人介绍了电线电缆制造、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制造等核心业务的生产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作到成品检验,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课题组成员也向企业负责人介绍了职高班智力障碍毕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已经掌握的一些基础职业技能(如简单的手工操作、基础的数字认知等)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信息,让企业负责人对学生群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参观企业 在企业负责人的陪同下,课题组成员对格兆恩太仓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在生产车间,看到了大型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高效运转,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进行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参观过程中,企业的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每个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此外,还参观了企业的员工食堂和休息区,了解到食堂的日常运营和员工的生活保障情况。 三、分析讨论阶段 1.教师讨论 参观结束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 陆向萍老师认为,从整体情况来看,该企业的生产车间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操作难度和安全风险过高,不太适合学生直接进行实习和就业。但食堂的部分工作,如餐具清洗、简单食材准备等,工作环境相对稳定,操作流程较为简单且重复性强,学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后有可能胜任。 蒋萌老师提出,仓库的货物分拣工作,如果能够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对空间认知和复杂计算能力的要求,或许可以尝试安排部分能力稍强的学生进行实习,但需要加强现场的指导和安全防护措施。 黄薛君老师指出,企业的工作节奏和管理模式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可能是较大的挑战,在考虑学生就业时,需要与企业进一步沟通,探讨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宽松、更具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陈晓婷老师认为,虽然车间生产直接接纳学生存在困难,但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车间卫生清洁、小型工具整理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刘洋老师提到,在与企业沟通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合适的岗位,避免 “一刀切”。 潘妍霖老师建议,除了关注当前适合学生的岗位,还可以与企业共同探讨开发一些专门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特点的特色岗位,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与共赢。 2.整理分析 对教师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 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点、技能要求、安全风险以及学生的适配性等因素,对参观过程中观察到的各个岗位进行分类评估。整理出可能适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岗位清单,以及每个岗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例如,对于食堂餐具清洗岗位,需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清洗流程、消毒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对于仓库货物分拣岗位,要与企业协商优化工作流程,设计简单易懂的分拣标识和操作指南。同时,对企业在接收智力障碍学生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为后续与企业的进一步沟通和合作提供依据。
|
获得的主要结论
|
1.问题梳理 通过本次参观和讨论,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技能短板。例如,面对复杂的生产设备和操作流程,学生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要求。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企业的集体工作环境中,可能无法有效地与同事和上级进行沟通交流,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还不够顺畅,学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企业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培养方式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在探索学生毕业渠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经验提炼 明确生涯规划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更早地引入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对不同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个别转衔计划的制定需要更加精准和细致,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就业支持方案。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就业岗位,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智力障碍学生。政府和残联等相关部门应发挥积极的协调和支持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接收智力障碍学生就业,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同时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智力障碍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衔。
|
物化 成果 |
《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个性化转衔计划档案》 |
《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个性化转衔计划档案》(模板)
一、学生基本信息
项目 |
内容说明 |
姓名 |
张三 |
性别/年龄 |
男/18岁 |
障碍等级 |
轻度智力障碍(IQ:65-70) |
就读学校 |
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职高班 |
家庭情况 |
父母均为工人,家庭支持度较高,期望从事稳定性强、低社交压力的操作性工作。 |
二、能力评估与职业倾向
1.核心能力分析
2.优势项:
▶ 手部精细动作良好(如串珠、拼装)
▶ 规律性任务执行力强(固定流程完成度达90%)
▶ 自然环境适应力优于室内嘈杂环境
3.需强化项:
▶ 复杂指令记忆(超过3步易混乱)
▶ 抗干扰能力(突发变动易焦虑)
4.职业兴趣画像
5.高适配领域:重复性操作、户外种植、物品整理
6.低适配场景:机械噪音、高强度体力搬运、密集人际沟通
三、岗位适配矩阵与支持方案
岗位类型 |
适配度 |
岗位要求匹配点 |
定制化支持措施 |
菜地种植员 |
★★★★☆ |
规律性浇水/除草、低社交压力 |
1. 工具改造(防滑手柄铲子+震动提醒浇水手环) 2. 种植流程图解手册(播种-收获分步图) |
食堂清洁员 |
★★★★☆ |
固定清洁流程、独立操作空间 |
1. 消毒液配比色卡对照表 2. 清洁区域分区颜色标记 |
仓库分拣员 |
★★★☆☆ |
物品分类整理、轻体力劳动 |
1. 图形化标签(水果图标+色块区分品类) 2. 分拣任务分装盒(限容防过载) |
车间辅助工 |
★★☆☆☆ |
机械操作、高强度噪音环境 |
暂不推荐,需优先培养抗压能力 |
四、转衔三阶段目标与路径
阶段 |
核心目标 |
岗位关联实训内容 |
职前准备期 (3-6个月) |
1. 掌握2种岗位基础技能 2. 完成10次模拟场景抗干扰训练 |
▶ 种植:盆栽养护每日打卡 ▶ 清洁:模拟食堂消毒动线练习 |
岗位试岗期 (6-9个月) |
1. 累计100小时企业实习 2. 独立完成标准化任务链 |
▶ 种植:合作农场周期性除草/浇水 ▶ 清洁:学校食堂午间保洁轮岗 |
就业稳定期 (9个月后) |
1. 签订灵活工时劳动合同 2. 建立三方支持跟踪机制 |
▶ 种植:签约农场季节性用工(每日3小时) ▶ 清洁:社区餐饮企业定点合作 |
五、多维度支持体系
1.环境改造支持
企业端:种植区增设遮阳休息亭、清洁工具墙定点可视化收纳
家庭端:阳台种植角(模拟工作场景)+ 流程提示闹钟
2.技术辅助工具
智能穿戴:震动提醒手环(任务节点提示)
可视化指南:防水流程图卡片(可挂于工具腰带)
3.人员协作机制
企业导师:每周1次正向行为反馈(具体到“哪一步做得好”)
特教教师:月度岗位适应性评估(使用《职业技能增量表》)
六、动态跟踪与危机干预
日期 |
行为表现 |
支持响应策略 |
2025.05.20 |
分拣时误将苹果放入蔬菜区 |
在分拣盒增加图片标识 |
2025.08.10 |
高温天种植实习后情绪烦躁 |
调整工作时间(上午3小时→早晚各1.5小时) |
1.进展监控表
2.风险预警机制
红色预警(立即干预):连续3天拒绝上岗 → 启动心理辅导员介入
黄色预警(观察调整):任务错误率超40% → 简化任务步骤+增加图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