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
《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 |
课题类别 |
省级重点 |
立项编号 |
B/2022/04/04 |
出席 对象 |
陆向萍 蒋萌 黄薛君 陈晓婷 刘洋 潘妍霖 |
地点 |
会议室 |
时间 |
2024年12月25日 |
研究 主题 |
生涯规划视野下智障学生职业教育实践案例总结与反思 |
所要解决问题 |
总结转衔服务时间案例,提炼相关经验 |
研究 方法 |
案例研究法 反思实践法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一、陈晓婷老师分享毕业生就业案例 (一)周文娟案例 周文娟在职高学习期间表现优异,凭借出色的成绩、劳动技能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被推荐至中德融创工场实习。实习期间,她表现良好,后又获推荐到慕贝尔公司外包的咖啡店工作。但在新岗位上,周文娟遭遇诸多困难。由于缺乏制作咖啡经验,制作速度慢引发顾客不满,打击了她的自信心。此外,因咖啡店和餐厅同属一个老板承包,她常被调至餐厅干活,与应聘岗位不符,且餐厅同事不友好、领导常批评,让她心理压力剧增。同时,家人不支持她在慕贝尔工作,认为不如中德融创工场稳定友好,最终周文娟就业失败。 (二)陈宇豪案例 陈宇豪学习和劳动态度积极,动手能力强,在高三时获得去中德融创工厂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他赢得了同事认可和领导赞赏,本有望被正式录用。然而,因公司岗位紧缺,一名员工转岗后,他被安排到仓库搬运岗位。该岗位工作强度大,而陈宇豪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身体难以承受,频繁请假影响工作,内心充满自责。其父母认为他不适合此高强度体力劳动,对这份工作持保留态度,最终陈宇豪无奈放弃工作。
二、课题组老师就毕业生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针对周文娟案例 陆向萍老师认为: 周文娟的案例存在个人能力与适应问题。周文娟虽在前期学习和实习中有良好表现,但面对全新的制作咖啡工作,因毫无经验操作生疏,导致制作一杯咖啡耗时过长。这不仅引起顾客不满,还使她自信心受挫,难以快速适应新岗位要求。 蒋萌老师认为: 存在(1)人际环境陌生的问题。德企公司B公司身心障碍员工极少,周文娟身处陌生人际环境,缺乏熟悉的交流对象和情感支持,融入困难。 (2)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咖啡店和餐厅同属一个老板承包,周文娟常被临时调去餐厅干活,与应聘岗位不符,工作稳定性差,这给她带来极大困扰。 黄薛君老师认为: 周文娟的案例存在职场氛围不友好。餐厅同事对她充满嫌弃,领导也常因小问题严厉批评,这种不友好的职场氛围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 陈晓婷老师认为: 家人从始至终不支持周文娟在慕贝尔工作,认为中德融创工场工作更稳定,对身心障碍人士更友好,而慕贝尔工作既不稳定又不体面。家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给她造成了心理压力,影响其坚持工作的决心。
(二)针对陈宇豪案例 潘妍霖老师认为: 陈宇豪案例存在身体条件限制的因素 陈宇豪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这两种慢性疾病,这对他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仓库搬运这一高强度体力劳动岗位上,他需要频繁地弯腰、搬运、堆放重物。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高血压使得他在搬运重物时心脏承受巨大压力,经常感到心跳急剧加快、眩晕;而高血糖则导致他极易感到疲劳和困倦,体力恢复速度缓慢。即便他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坚持工作,但身体状况仍然严重限制了他的工作效率和状态。 蒋萌老师认为: 存在岗位不匹配的因素。 陈宇豪原本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有望被中德融创工厂正式录用。然而,由于公司岗位紧缺,他被意外地调到了仓库搬运的岗位上。这个岗位与他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并不匹配,对他的身体造成了过大的压力。如果他能被安排在一个更适合他的岗位上,或许就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潜力和优势,避免就业失败的命运。 陆向萍老师认为: 存在家庭支持不足的因素。 在陈宇豪的就业过程中,家庭的支持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他的父母对这份工作持保留态度,认为儿子不适合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宇豪的就业决心和信心。如果家庭能够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或许他能更加坚定地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针对以上案例讨论对策 依据上述两个毕业生就业失败原因的分析,课题组老师们还进行了经验的总结,以期对接下来的转衔具有参考与指导意义。 (一)学校支持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除专业技能培训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团队协作和情绪管理能力。 2.强化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在推荐实习和就业前,全面了解实习单位和企业情况并告知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关注实习过程,确保岗位与学生适配,对于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要审慎选择实习岗位。 3.深化校企合作:与对身心障碍人士友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邀请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靠的就业渠道;举办招聘会、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动态。 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就业后定期回访学生和用人单位,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 (二)家长支持 1.协助职业规划:提前关注孩子职业发展,结合兴趣、特长和身体状况,与学校共同制定职业规划,避免岗位不匹配。 2.培养就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职业技能,通过模拟工作场景等方式,帮助孩子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给予心理支持: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倾听他们在就业中的烦恼,鼓励孩子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 4.加强沟通协作:与学校、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实习和工作情况,向企业反映孩子的特殊需求,争取理解和支持。 5.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认识到工作对孩子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在保障孩子健康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积极就业。
|
获得的主要结论
|
学校方面需要做: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除专业技能培训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团队协作和情绪管理能力。 2.强化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在推荐实习和就业前,全面了解实习单位和企业情况并告知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关注实习过程,确保岗位与学生适配,对于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要审慎选择实习岗位。 3.深化校企合作:与对身心障碍人士友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邀请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靠的就业渠道;举办招聘会、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动态。 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就业后定期回访学生和用人单位,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
家长方面需要做: 1.协助职业规划:提前关注孩子职业发展,结合兴趣、特长和身体状况,与学校共同制定职业规划,避免岗位不匹配。 2.培养就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职业技能,通过模拟工作场景等方式,帮助孩子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给予心理支持: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倾听他们在就业中的烦恼,鼓励孩子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 4.加强沟通协作:与学校、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实习和工作情况,向企业反映孩子的特殊需求,争取理解和支持。 5.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认识到工作对孩子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在保障孩子健康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积极就业。
|
物化 成果 |
智力障碍学生就业实践案例研究报告 |
智力障碍学生就业实践案例研究报告
一、引言
智力障碍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实现,也反映了社会的公平与包容程度。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能更好地发现这一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选取周文娟和陈宇豪两位智力障碍学生的就业经历展开研究,期望能为改善智力障碍学生的就业环境和提升就业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二、案例呈现
(一)周文娟案例
周文娟在职高学习期间表现优异,凭借出色的成绩、劳动技能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被推荐至中德融创工场实习。实习期间,她表现良好,后又获推荐到慕贝尔公司外包的咖啡店工作。但在新岗位上,周文娟遭遇诸多困难。由于缺乏制作咖啡经验,制作速度慢引发顾客不满,打击了她的自信心。此外,因咖啡店和餐厅同属一个老板承包,她常被调至餐厅干活,与应聘岗位不符,且餐厅同事不友好、领导常批评,让她心理压力剧增。同时,家人不支持她在慕贝尔工作,认为不如中德融创工场稳定友好,最终周文娟就业失败。
(二)陈宇豪案例
陈宇豪学习和劳动态度积极,动手能力强,在高三时获得去中德融创工厂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他赢得了同事认可和领导赞赏,本有望被正式录用。然而,因公司岗位紧缺,一名员工转岗后,他被安排到仓库搬运岗位。该岗位工作强度大,而陈宇豪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身体难以承受,频繁请假影响工作,内心充满自责。其父母认为他不适合此高强度体力劳动,对这份工作持保留态度,最终陈宇豪无奈放弃工作。
三、就业失败原因剖析
(一)个人因素
1.能力与适应问题:周文娟面对全新工作缺乏经验,难以快速适应;陈宇豪虽有一定能力,但身体疾病限制了他在高强度岗位上的工作表现。
2.心理调适能力不足:两人在遭遇工作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周文娟在面对顾客抱怨、同事领导的负面态度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陈宇豪因身体不适影响工作而陷入自责,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们继续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二)工作环境因素
1.岗位适配度低:周文娟的工作安排与应聘岗位不符,陈宇豪被调至不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岗位,都体现了岗位与个人的适配性差。
2.职场氛围不佳:周文娟所在的慕贝尔公司存在人际环境陌生、同事不友好、领导批评多等问题,这种不良的职场氛围对她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三)家庭因素
观念与支持力度:周文娟家人对工作存在传统观念,认为慕贝尔工作不够好;陈宇豪父母对其工作的保留态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面对困难时坚持下去的决心,家庭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
四、促进智力障碍学生就业的建议
(一)学校支持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除专业技能培训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团队协作和情绪管理能力。
2.强化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在推荐实习和就业前,全面了解实习单位和企业情况并告知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关注实习过程,确保岗位与学生适配,对于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要审慎选择实习岗位。
3.深化校企合作:与对身心障碍人士友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邀请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靠的就业渠道;举办招聘会、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动态。
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就业后定期回访学生和用人单位,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
(二)家长支持
1.协助职业规划:提前关注孩子职业发展,结合兴趣、特长和身体状况,与学校共同制定职业规划,避免岗位不匹配。
2.培养就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职业技能,通过模拟工作场景等方式,帮助孩子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给予心理支持: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倾听他们在就业中的烦恼,鼓励孩子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
4.加强沟通协作:与学校、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实习和工作情况,向企业反映孩子的特殊需求,争取理解和支持。
5.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认识到工作对孩子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在保障孩子健康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积极就业。
五、结论
智力障碍学生的就业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周文娟和陈宇豪的案例充分暴露出当前智力障碍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学校、家长应积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从教育、指导、支持等多维度入手,为智力障碍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就业条件。同时,社会也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就业环境,助力智力障碍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