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去。只有将学生的学习放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和能力,从而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能力与素养,为日后的顺利转衔做好准备。基于此,2024年10月28日上午,课题组开展了主题为“联系生活创情境 提升素养助转衔”的课题研究课,旨在通过学习和落实情境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后期转衔服务做好准备。
本次课堂教学任务由陆向萍老师承担,上课的课题是口语交际——我喜欢的动物。经过理论学习、制定观察量表、上课与观课、课后研讨、整理总结等环节,课题组落实了方法,总结了经验,形成了结论,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课题研究课。
一、直面问题 选择方法
鉴于职高班课堂学生兴趣低落,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课题组通过深入学习情境教学法,为此次课题研究课确定了理论依据。著名儿童教育家、语文教育专家,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一书中指出,创设情境需要通过六种途径:第一,以生活展示情境、第二,以实物演示情境、第三,以绘画再现情境、第四,以音乐渲染情境、第五,以表演体会情境、第六,以语言描绘情境。结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课题组选择了情境教学法,尝试解决课堂上及转衔中发生的问题,以期总结经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为转衔服务打下基础。
二、落实方法 解决问题
在口语交际《我喜欢的动物》的整体设计中,教师以生活为蓝本,以语言为引导,以图片和视频为辅助,以“分享交流会”为抓手,从生活出发,创设了聊动物——看动物——说动物的情境,从内容上符合学生目前的口语交际需要,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为日后的转衔工作打下了基础,从形式上,课堂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差无几的真实会话情境中学习交流、尝试交流、成功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上、心理上以及环境上的多重支持。在课堂的最后,老师提及“言谈之礼”,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交流,践行“言谈之礼”,将本节课教授的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了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交流能力和素养,打通了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素养的“最后一公里”。
三、课堂观察 深度剖析
针对此次课题研究课,课题组制定了课堂观察量表,并针对不同的上课阶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以拍摄课上关键环节的照片和视频为辅助,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的剖析,首先,发现教师能够积极联系生活,创设事宜的情境开展教学,但是在座位安排、教师巡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其次,就学生而言,鲜活的情境确实能够激发其学生兴趣,提升课堂的参与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配合,主动发言,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为日后的转衔做好了准备。
四、总结经验 以学思教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注意力欠佳的学生没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情境中,需要老师加强关注,初步解决方法如下:第一,调整教室座位,将注意力不佳的学生安排在离讲台较近的位置。第二,教师加强巡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在讲台上授课,还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增强师生互动效率。第三,增强内容层次,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对于能力更好或较差的学生,应该相应调整目标难度,让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让能力差的学生“吃得到”。
五、梳理思路 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课,课题组成功试验了情境教学法的深入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课题组将整理思路,总结经验,将本次课题研究课的内容和流程进行梳理,再次深入学习情境教学法,形成相关论文和课例,为后期的课题研究和转衔服务提供成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