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介绍课题相关情况。 二、子课题组长介绍子课题相关情况。 三、子课题相关指导: (一)关于课程: 1.要明确课堂中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职业素养。 科研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教师问卷、企业问卷) 相关调查问题: (1)智障职高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职业素养(用人单位)? (2)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会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 (3)智障职高课堂评价要聚焦哪些内容? (4)在智障职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 (5)对智障职高课程的教学有哪些建议? 2.相关论文方向:课堂评价策略、相关课程开发的设计与研究 思考:前期通过问卷星尽可能广泛地开展问卷,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情况下,重点摸清通过哪些策略在课堂上落实目标,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职高班教师要成立团队,有统一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变“个人向前走”为“团队齐步走”,理念为先,目标为重,向课堂要质量,联合家庭和社会落实好课堂目标。 (二)关于转衔: 形成三个转衔模型,包括总模型、学业转衔模型、就业转衔模型,弄清三个模型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套体系。 思考:两个阶段的转衔模型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模型要在不断实践中修改和提升,争取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职高班学生的转衔工作提供支持与服务。转衔个工作不是转入即止,还要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提供更高质量的专线服务不断积累经验。 (三)关于评估: 1. 科学开展评估,儿童职业发展评估,完成好前、中、后测。 2. 尽量完善招生评估。 3. 区分评估功能,形成评估体系 思考:评估是为课题的发展提供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两个转衔阶段的评估,为科学转衔提供依据。儿童职业发展评估要贯穿始终,以观察和测量学生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调整转衔方向。将评估功能区分清楚,形成完整地评估体系,包括评估内容、评估实践、评估的实施者,都要有相应的计划。 (四)关于案例: 1. 共性与个性。 2. 入学到毕业的连续性。 3. 前期案例追踪与后期跟进。 思考:案例是转衔服务质量的缩影,也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抓住典型案例,开展持续性的研究,发现学生个性的问题和共性的经验,为更好地转衔服务提供相应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