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春玲.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解析[J].家长,2024,(22):52-54.
[2]胡芹.日本智力障碍学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4.DOI:10.27159/d.cnki.ghzsu.2024.000540.
[3]周沛.残疾学生生涯转衔课程探索与启示[J].教育探索,2023,(11):90-93.
[4]刘玮璇.美国特殊高中生就业转衔服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DOI:10.27312/d.cnki.gshsu.2023.000292.
[5]魏寿洪,巨梓君.美国特殊学生中学毕业后的转衔支持服务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2,(12):88-96.
[6]尹润枝,李俊强.培智学校“4+3”转衔教育模式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0):58-61.
[7]尹士林.残障学生就业转衔服务内容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6):107-109.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44.
[8]刘小龙,覃佳利.智障学生转衔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20,(11):72-73.
[9]张海静.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社区融合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0.DOI:10.27778/d.cnki.gqhzy.2020.000389.
[10]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智障学生转衔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J].四川教育,2019,(23):35-36.
[11]谢莹.社区化服务下成年智障者生活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12]张凤贞.智障人士社区融合方案设计[D].湖北师范大学,2017.
[13]冯帮,陈影.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08):9-16.
[14]徐添喜.就业转衔服务中残疾人职业康复实施现状分析及模式构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