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5-30      来源:     浏览次数: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 编号 B/2022/04/04

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

开题报告

陆向萍 蒋萌

太仓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有利于更好满足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提升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有利于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平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利于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增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有利于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残疾人家庭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共享和谐成果。

1.是落实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的需要

20073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签署的《残疾人权利公约》(Convention of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简称CRPD)规定:“缔约国确认残疾人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享有工作权,包括有机会在开放、具有包容性和对残疾人不构成障碍的劳动力时长和工作环境中,为谋生自由选择或接受工作的权利”。在签署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之后,我国政府也对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其中第三十三条指出“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该法律也体现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精神。200751日颁布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提出“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两种基本的残疾人就业途径。帮助残疾人就业,有充分的法理支持。

2.是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需要

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指出:“各地要建立特殊教育高中招生制度,在医学诊断报告、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上,分别组织普通中考、听障或视障单独中考、职业适应性测评等,并为特需学生参考提供合理便利”。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让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特需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强特需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从初中开始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切实抓好控辍保学。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展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开展委培、订单式培养模式试点,做好残疾学生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

3.是智力障碍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

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智力障碍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提前规划、加强辅导,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转衔服务,才能够帮助他们成功适应社会。针对以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为中心的转衔问题,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衔问题(学业转衔)和职业教育向企业和社会的转衔问题(就业转衔)两个方面。

解决好这两个阶段的转衔问题,就能够为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更多的准备和支持,为智力障碍学生未来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职业教育应该着眼于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和就业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招生机制的问题

目前,学校的职业教育招生主要通过文化考试和面试这两个环节组成。然而,单纯的语文、数学考试并不能全面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面试环节,学生面试情况和家长访谈也只是作为参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随着职业教育招生及教学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学校发现除了学生本人学业水平和沟通能力,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条件、家长认知、家长支持程度等)、学生障碍类别、学生情感、身体特征等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招生过程中设计一套职业教育测评体系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为其提供适切的教育。

此外,社会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了解不够,造成了一部分在普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又符合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条件的轻度、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因为消息闭塞,错过了到特殊教育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现行的普通学校中考制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高中招生并未挂钩,也造成了一部分合适生源的流失。

因此,为了让更多特殊学生平等参与职业教育,从政策到实践,都应该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严密的招生办法,为特殊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并让其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应有的支持。

2.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问题

第一,目前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由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部分组成。然而,在语文、数学等国家课程中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课程内容与职高班学生实际需要和能力水平不匹配。因为教师都是参照义务教育段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并且自由选择认为合适的教材和方法。这样做导致了以下几个后果:一是不同老师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和协调;二是忽视了职高班学生与普通班级之间存在认知能力差异;三是忽视了职高班与普通班级之间存在目标差异。

另外,在地方或校本课程中也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和单一。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下,原有设定好多年前或者没有经常更新过的地方或校本专业技能类别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市场需求或者已经被淘汰掉了。

第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属于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他们需要更多地通过感知、操作、模仿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忽视了职高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样做不仅使得课堂枯燥无味,也无法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教学评价方式亟待创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书面考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方式,这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不符合。因为传统书面考试只能测试出学生在某些方面如记忆、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3.在特殊教育学校完成职业教育后学生的安置问题

虽然智力障碍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在完成十二至十五年的特殊教育后,仍面临着融入社会和就业的困难。由于他们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常被误解或忽视,而且缺乏离校后的支持体系,他们很难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区生活、找到合适的工作,并提高生活品质。为了让残疾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生涯阶段过渡到另一个,他们需要在当前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解决“怎么安置”的问题的关键是实施全面、无缝地转衔服务,协调不同的生活环境,帮助残疾人适应每个阶段的变化和挑战。这样才能促进残疾人完成学业、融入社会、独立生活。

二、已有研究基础及研究价值

(一)已有研究基础

1.关于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培智学校”“职业教育”“转衔服务”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章70余篇。

从法律保障来看,很多发达国家对身心障碍者转衔服务的政策已经比较完善,通过法律法规对身心障碍青少年的转衔服务做了规定。美国ADA法案、IDEA1997)、国家身心障碍者青年转衔联盟(NTA),整合了特殊教育、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整体性教育系统转衔联盟,为身心障碍学生的转衔工作提供服务。我国台湾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身心障碍青少年的转衔服务顺利实施。我国大陆地区转衔服务发展较晚,近年来,残障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转衔服务开始发展,多项政策法规的出台与修订都为残障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就业转衔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政策,如《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的建议》等,然而这些政策法律的出台,大多针对盲、聋、肢体障碍等残障类型人士,针对智力障碍的有力政策并不多。

从参与人员上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参与人员的身份多样,按照残障人士需求,随时提供专业支持;参与人员合作机制完善,由政府制定相关规定,明确权责。我国大陆开展转衔服务的主体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企业、残疾人联合会等参与的动力不足、程度不高,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社会福利部门等还未参与到转衔工作中来。这样的参与人员现状,不利于转衔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相关做法来看,在国外,个别化转衔服务的内容是特殊儿童在经历转衔阶段时可以享受的具体服务项目,因此,转衔服务的内容是因人而异的。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人转衔目标以及转衔后的环境来确定具体的服务项目。《障碍者教育法案》规定,转衔服务的呢日用应该涵盖就业、继续教育、社区生活等方面,包括教学、相关服务、社区经验、就业发展和其他学校后成人生活目标,并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日常生活技能和功能性职业评估。在我国,上海市长宁区可以称之为大陆地区转衔服务实施最为集中和成功的地区,是国家特殊教育试验区,成年初级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其中的代表。上海长宁初级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转衔计划实施主要由四个内容:第一,前期准备,科学评估,确定服务目标。第二,服务计划确定,以学生意愿为主导,个性化定制。第三,转衔计划的实施,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发掘学生潜能。第四,后续追踪支持,开展不定期回访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突发事件,如失业、再就业等。

目前,台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就业转衔服务制度体系。基于这一体系,教育、劳动、卫生移交和社会福利等相关部门权责明细,从而规范并保障了转衔服务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从社会福利领域,残障福利方面文件规定,设立社会福利基金以促进残障学生自力更生;在教育领域,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分颁布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相关政策和《转衔服务要点》等文件,并强调了教育在就业转衔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具体教育内容、生涯转衔计划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修订做了明确规定。同时,为保障服务质量,台湾地区不断完善和督导问责机制,2019年台湾地区有关特殊教育文件也明确了各个教育部门评定高中以下学校特殊教育质量的责任。

2.关于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调查报告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所有教师,以及初中和职高阶段的特殊学生家长,采用了教师调查问卷和初中、高中阶段特殊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旨在探讨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对特殊学生职业教育的态度、期望以及对于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应开展转衔服务,帮助初中毕业生适应职高学习和生活,帮助职高毕业生尽快得到妥善安置,适应社会生活;其次,在职业教育阶段,应调整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方式,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适应工作能力训练,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三,应通过开展家长会、座谈会、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初三家长了解职业教育的意义、特点和优势,消除偏见和误解,强化认识。

3.当前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学校探索“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了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职业教育到社会生活的转衔服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还未形成系统的做法;与中德善美事业有限公司、太仓蜜宝餐饮店等社会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有多名学生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实习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课题成果得到了教育部调研组专家、省教育厅顾月华副厅长等领导的高度肯定,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

此外,学校管理机制健全到位,制定了有关教育科研考核奖励的办法,从管理机制上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每年从办公经费中列支课题研究经费,这些经费用于调研、专家讲座、有关教师培训、添置必要的设施等,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我国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的研究刚刚起步,相关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本课题旨在探讨智力障碍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具体而言,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智力障碍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前如何进行评估和准备;厘清智力障碍学生在参与职业教育之后,如何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教育力量,并开发相应的课程,以促进其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的提升;探索一系列的安置方案,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以后,顺利参与社会分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智力障碍学生转衔服务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性观点和实践案例,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引领。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在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关于智力障碍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从招生、教学、安置再到评价的一整套转衔服务的做法,形成招生制度、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安置不同障碍类型的毕业生,并通过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动态的指导,形成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为我国同一领域和内容的研究提供先导性和支撑性的实践样本。

三、概念界定

(一)生涯规划视野 生涯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与生活的综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中的各种角色。生涯是综合人一生的活动,由每个阶段贯穿而成,每个阶段都需要提早规划,做好转衔。生涯既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舒伯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本课题中研究的生涯规划,是此视角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二)智力障碍学生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本课题中的智力障碍学生特指在本校就读并能够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

(三)职业教育转衔服务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本课题中的职业教育是指面向智力障碍学生,为其顺利参与就业所提供的教育。

转衔是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涯阶段的转变。转衔是否顺利,是个人顺利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关键。本校课题研究的职业教育转衔服务,具体指的是智力障碍学生在参与职业教育前、中、后三个时期,学校提供的一系列转衔服务。

本课题研究的是为参与职业教育的智障学生提供教育层面的转衔服务,具体帮助障碍学生从义务教育过渡到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过渡到社会生活的支持和辅导。

(四)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

在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下,对智力障碍学生参与职业教育前、中、后的一系列转衔服务开展研究,形成招生、教学、安置、评价一整套做法,目的是让智力障碍学生顺利参与职业教育,掌握职业技能,参与社会分工,提升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四、支撑理论

(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辅导理论大师舒伯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一直伴随人的一生。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工作与生活满意与否,就在于个人能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生涯发展阶段:舒伯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1415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 (65岁以上)。

职业循环发展理论:舒伯后来提出,在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上述五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再循环的过程。

生命彩虹图:舒伯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其在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如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有关。人在某一阶段对某角色投入的多,会导致这一角色的成功,同时也可能导致另一个角色的失败。

生涯匹配化:舒伯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工作兴趣类型即人格类型。大多数人的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 、企业型、事务型。工作环境也可以分为与之相对应的六种类型。

本研究认为,智力障碍学生和其他普通人一样,都需要对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转衔服务和指导,阶段之间的转衔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人的整个生涯。为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提供优质的转衔服务和支持,可能有效提升智力障碍人士的生活质量,为其整个生涯带来新的希望。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中成员之间提供的无偿帮助,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社会支持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困难或威胁。社会支持有以下几个特点

社会支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基于爱和需要。

社会支持是一种价值感和信息的呈现,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支持是一种促进个体成长的动力,增强了个体的自信和自尊。

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实现了网络成员间的利益平衡。

本研究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成员等构成的社会互动关系,整合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对被支持者的生活和心理给予帮助、关怀和支持的行为和资源集合。其目的是提升被支持者的生活质量、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促进社会整合和发展。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理性认识生涯规划理论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的内涵、特点、价值和原则。

2.研究以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的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模式,包括招生、教学、安置和评价等环节。

3.开展适合不同障碍程度的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为学生的科学顺利安置提供保障。

4.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其毕业后参与社会分工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和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研究内容

1.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生涯规划理论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理性认识生涯规划理论和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的内涵和价值。撰写文献综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的现状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的现状,包括家长的意愿、学校的难点和困惑、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情况等,撰写调查报告,旨在研究过程中消除限制,打通壁垒,为智力障碍学生参与职业教育并顺利就业解决关键问题。

3.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整体规划研究。

转衔服务的整体规划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将转衔服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业转衔,即探索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衔服务,在职业教育招生前期,帮助学生及家长转变心态和观念,早日适应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第二阶段是就业转衔,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就业转衔服务内容,给毕业生提供更贴心更适切更连续的转衔服务,确保毕业生得到科学妥善的安置。第二,在两个阶段的转衔服务只见,根据社会需求,科学研发课程,争取在内容、教法、评价等方面取得创新和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第三,与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进一步巩固关系,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合作,为轻度智力障碍的青少年挖掘更多元化的实习和就业岗位;走访社区“阳光之家”,为中重度智力障碍的青少年开发庇护性安置办法,减轻家庭负担。

4.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实践研究。

1)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模式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刘洋

科学的转衔服务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衔,可称为学业转衔,通过完善中考招生制度,建构招生评估系统,对学生的智力、情感、社会适应、身体机能等进行整体评价,形成职业教育适应性结果,完成招生工作的同时,为后期学生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策略等提供参考,完成校内的预安置。第二阶段是从职业教育到参与社会分工的转衔,可称为就业转衔。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开发就业岗位,调整校内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安排企业参观与实习、签订就业协议、追踪支持等一系列流程,完成就业转衔,让更多的智力障碍学生适应社会、回归主流。两个阶段的转衔服务完成以后,要对整个转衔服务进行多维、全面的评价,以完善此套机制。

2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评估服务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黄薛君

此评估体系分为两个部分:招生评估和就业评估。招生评估指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过渡,通过建立招生评估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得出职业教育适应性结果,为职业教育提供参考,实现校内预安置。就业评估指从职业教育到社会分工的过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相关评估,匹配适合的岗位和支持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就业转衔。

3)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潘妍霖

职业教育课程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校内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校外课程包括企业参观和实习。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方法和评价方式,以课程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课程功能

课程内容

实施地点

公民素养

语文、数学、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心理团辅、社会实践、社交常识等

校内

艺体素养

音乐、美术、体育等

职业素养

汽车、电器零部件制造、家禽饲养、饮料及点心制作与零售、农作物种植等

校内及校外

自选课程

岗位定制课程、职业体验课程、技能微视课程

校外





4)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实践案例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陈晓婷

选择转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案例研究,总结经验和不足,编写案例集,从点到面,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动态依据和有效性说明。

六、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为了解决招生问题,出台方案、开展评估和测量,建立职业教育招生和服务制度,实现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学业衔接。

2)通过行动研究,优化教学内容、策略和评价,针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向,开展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3)通过挖掘社会及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解决毕业生安置问题,为学生匹配支持性就业、庇护性就业或家庭养护等就业方式及具体就业地点,并提供后续支持,实现学校到社会的就业衔接。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智力障碍”“就业”“转衔”等关键词,梳理了当前智力障碍学生就业转衔服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学校合作企业、社区残疾人之家等单位,了解智力障碍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和支持内容,拓展更多岗位。

3)行动研究法 通过行动研究法,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为智力障碍学生就业转衔做好充分准备。

4)案例研究法 选择典型转衔服务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形象化、具体化的说明,并为转衔服务的长期开展积累经验。

5)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和反思整套转衔服务中每一个环节开展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设计与申报(202211月——20221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文献调研和资源梳理,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广泛征集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并完善课题申报方案。(责任人:陆向萍 蒋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302月——202508月)

1.文献综述: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学习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责任人:蒋萌)

2.问卷调查:设计访谈和调查问卷,确定样本范围和数量,开展数据收集和分析,整理调查结果和结论。 (责任人:陆向萍)

3.评估服务:在招生和就业安置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估,根据评估内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及个别化转衔计划,为学生的适切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责任人:黄薛君)

4.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目标和智障学生特点,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开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和评价方法,开展校内外教学实践,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责任人:潘妍霖)

5.案例研究:选择典型的个案对象,开展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育效果,形成案例集。(责任人:陈晓婷)

6.转衔服务:一是出台招生方案,根据招生评估结果向学生及家长提供学业转衔服务;二是与更多的机构或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了解相关单位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推荐学生实习和就业,并提供跟踪服务,形成一系列成熟的转衔服务模式。(责任人:刘洋)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与成果推广(202509月——20251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总结梳理课题研究成果,包括数据分析、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2.根据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

3.组织结题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评审和交流,反馈课题的优缺点和改进意见;

4.推广结题成果,通过发表论文、举办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

、课题成果形式

阶段

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22.12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22.12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招生及安置制度

制度

2023.06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系列职业教育课程及制度

2023.12

生涯规划视野下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子课题研究相关论文

论文

2024.12

最终

成果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2025.06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研究与实践

论文

2024.03

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转衔服务案例

案例集

2025.06

八、问题与困惑

转衔服务模式以何种形式呈现

转衔服务模式是课题研究中的重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会收集转衔服务中的各类过程性资料,如实习生实习协议等文字资料及家长访谈等影像资料如何分类整理、通过何种形式呈现、如何提升概括成简要的经验,使琐碎的材料更具有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