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学习材料:《课程调整的策略分析》
随班就读课程调整的策略分析
作为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融合教育依据程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物理空间的融合,特殊学生能够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交流;第二阶段为社会性的融合,特殊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学校以及社区生活;第三阶段为课程与教学的融合,特殊学生能够与普通学生在同一课堂使用同样的课程并最终取得学业成功。要实现融合教育所倡导的面向所有儿童且满足所有儿童需要的理念,就必须重视随班就读课程调整、实施与评价的各个环节,从而达成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享受同等高质量学校教育的融合愿望。
一、随班就读课程目标的调整
随班就读的课程目标应当依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适应普通课程目标的基础框架下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课程目标需适应特殊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并不单纯意味着降低学业标准。而现实中的随班就读课程目标,往往在不改变普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降低特殊学生学业成绩考评标准的方式达成。合理的做法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为随班就读课程目标调整建立二级维度。第一维度,随班就读的课程目标要适应普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适应是指提供服务或支持帮助特殊学生学习与普通学生同样的课程并达成相应的目标。课程目标的适应并不改变基本教学内容,这意味着特殊学生要掌握普通学生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课程目标的适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例如为特殊学生提供必要的物理环境支持,或在实际教学中为特殊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第二维度,随班就读的课程目标应当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指导下调整普通课程目标,在普通课程目标之外,为特殊学生单独设立个别化的单元目标、中期目标、学期目标与学年目标。课程目标的调整是指依据特殊学生的个别化需求适当降低普通课程标准。教师在教授特殊学生普通课程时,基于实际情况可以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增删调整,从而降低特殊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其学业成就的提高。
随班就读课程目标的调整应当基于以下原则进行。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服务。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应当为全部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殊学生由于自身缺陷造成了一些学习生活的困难,学校教育应当帮助其克服,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让每位学生实现自身的进步。第二,要加强普特融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班就读旨在为特殊儿童提供均等优质的普通教育机会和资源,从而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互帮互助、相互促进,普通儿童同样获益良多。例如,普通学生在与特殊学生结成帮扶伙伴、建立学习小组的同时,不仅培养其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其自身学业能力也得以巩固提升,更重要的是收获更加包容有爱的积极心态,这正是学校教育“立德树人”主旨的体现。因此,随班就读课程目标的调整应当以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基准来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二、随班就读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实施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而言,在基础的课程与教学安排之外,还应综合考虑特殊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运动保健、职业技能等个别化的发展目标,根据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必要时开设专门的个别化辅导课程。我国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虽提倡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相结合,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业课程则几乎占到了全部比重,且课程内容和形式大体与普通课程无异。除定期的巡回指导外,特殊儿童所需的康复训练、功能补偿等专业性较强的个别化课程均在普通课程框架之下无法有效开展,仅有的辅导也多是教师对一些课程重点内容进行的加强性训练或是安排学生进行的合作式互助学习,特殊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在此需要明确的是,融合教育中个别化辅导课程的设置不仅是针对特殊学生而言,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通儿童也应同样能够从中获益。
随班就读的课程内容应当涵盖面更广,专业性更强。第一,随班就读课程内容调整要兼顾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满足全部学生需求。特殊学生在学习常规学科课程的同时,有必要继续学习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普通学生在遭遇学习生活困难时也可以得到个别化的辅导和帮助。第二,随班就读课程内容调整要并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显性课程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严格规定了课程内容;隐性课程则包含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领悟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格。第三,随班就读课程内容调整要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融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让所有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随班就读课程内容应当容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联合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发挥“生活即教育”的巨大影响力。
三、随班就读课程实施的调整
无论在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都可以见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主导整个课堂的情形,教师和家长往往更多在意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这种教学弊端尤其表现在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身上。在随班就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以及教学组织的合理分配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在具备普、特教育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很好地理解与把握。
第一,教学材料的调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入残疾人教育和康复领域。因此,教学材料的调整成为相对容易实施且践行率最高的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大字课本、计算机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将传统的文字转换为音频、视频等形式,帮助听障和视障学生学习课程;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肢残、智障、自闭症学生营造逼真的课程场景体验等。多元化地呈现教学材料,给予学生一定的外部支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同时,也营造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氛围。
第二,教学方法的调整。日常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方法应当依据课程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对于同时容纳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课堂而言,基于教师经验的讲授法未免过于单一枯燥,加上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特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远不及普通学生,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课程内容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反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运用可以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我国中小学课堂主要以班级为单位,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都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开展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合作探究学习、同伴互助教学以及个别辅导等组织形式均适用于随班就读的课程教学,教师在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应当做好统筹规划,预先制定教学目标,依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材料,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做好跟踪指导并及时反馈,从整体上把控课堂。
四、随班就读课程评价的调整
课程教学与评价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途径与手段,基于普通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是当代融合教育课程模式的主要取向。评价内容方面,一方面要求对面向所有学生的普通课程进行统一评价,同时,还要求对提供的个别化辅导课程进行单独评价。然而,由于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的后置性,该项评价在普通学校中的开展成效较低。评价策略方面,应当更加注重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价策略。现行的随班就读课程评价,习惯性套用常规,主要采取终结性的绝对评价方式,评价的目光主要聚焦于特殊学生最终成绩达标与否,以及其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忽视了特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提升与进步。
客观的课程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进一步优化调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随班就读课程评价调整的重点。第一,课程评价策略应当呈现多样化。随班就读课程从诊断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再到总结性评价,均不应将学业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要着重贯穿整个教育环节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第二,课程评价内容应当具有全面性。随班就读课程的评价不仅涉及普通课程内容,同时包含个别化课程内容,既要评价知识的学习,也要评价能力的获得。第三,课程评价方式应当保持弹性化。传统的标准化评价方式在随班就读课程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评价方式在聚焦学业成绩的同时,应当以论文写作、项目报告、生活记录、作品陈述等多种形式开展,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