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2024年11月19日,课题主持人王燕校长向全体教师深入阐述了本次课题研究主题《政社协同视角下培智学校“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王燕校长关于这次课题研究提出,培智学校主要面向智力障碍、自闭症等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这类学生在智力水平、语言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困难,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参与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政社协同视角下的研究工作,旨在通过政府与社会多元教育主体的协同,共同推动培智学校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 二、观课 (一)观课活动背景 2024年11月20日,为深入探索政社协同视角下培智学校“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朱嘉熙老师在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一堂以《生活数学实践:微信扫码购物》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课。本次观课活动旨在通过课堂观察量表,全面记录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反应、教师行为及课堂环境,为后续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提供实证基础。 (二)课堂观察量表使用方法介绍 在观课活动开始前,朱嘉熙老师首先向全体教师介绍了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方法。该量表涵盖了教学流程、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及课堂环境等多个观察维度,每个维度下又细分了具体的观察点。朱老师强调了观察记录应客观、详细,并鼓励观课教师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观课活动过程 课程导入阶段 朱嘉熙老师通过提问学生晚饭所需蔬菜的方式,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微信扫码购物。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 李健、高俊、李敏三位老师认真记录了学生的反应及老师的导入方式。 复习与讲解阶段 朱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微信扫码支付的基本流程,并通过PPT详细讲解了每个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部分学生在老师或志愿者的指导下完成了微信转账操作。 三位观课老师仔细观察了学生的操作过程,记录了学生的熟练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活动阶段 学生两两一组,前往模拟的菜市场进行实地买菜。他们根据购物清单挑选蔬菜,询问价格,并进行简单的预算和价格核对。 朱老师在过程中强调挑选新鲜蔬菜、轻拿轻放等购物技巧,并鼓励学生与志愿者(扮演商家)进行互动。 三位观课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了学生的互动情况、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与反思阶段 学生分享购物经历和收获,朱老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家长买菜的辛苦,培养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三位观课老师记录了学生的分享内容及老师的总结方式。 (四)观课记录整理与分析 观课结束后,李健、高俊、李敏三位老师及时整理了课堂观察记录,提取了关键信息。他们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反应、教师行为及课堂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三、说课 (一)说课开场 朱嘉熙老师首先向在座的各位评委和老师表示了感谢,并简要介绍了自己以及本次说课的主题——《生活数学实践:微信扫码购物》。她提到,这节课是基于政社协同视角下的培智学校“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而设计的,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提升特殊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朱老师详细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她指出,培智学校的学生在智力、语言、肢体活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因此,本课题提出了“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策略,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接着,朱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提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部分进行的。教材选择了微信扫码购物这一典型案例,将数学知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问题意识和生活技能。 在学情分析方面,朱老师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职高班学生。她指出,这些学生虽然对微信购物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独立使用微信扫码付款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操作不熟练或注意力分散而出现问题。此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自己独立去菜市场购物,缺乏实际的购物和支付经验。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朱老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她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微信扫码付款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根据购物清单挑选并购买蔬菜的技能;难点则在于在实际购物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支付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购物习惯。 (五)教学准备与实施过程 在教学准备方面,朱老师详细介绍了为学生和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包括手机(已安装微信并绑定支付功能)、购买清单、环保袋、教学PPT等。此外,她还提到了与志愿者和社区的合作事宜,为实地买菜环节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实施过程方面,朱老师详细描述了三个主要活动:复习微信扫码支付、菜市场买菜和总结与反思。她特别强调了分组教学的重要性,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下进行操作和学习。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朱老师提到,本节课采用了课堂观察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她还充分运用了政社协同的理念,通过政府与社会多元教育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培智学校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开展。 (七)教学效果与反思 最后,朱老师分享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反思。她提到,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还体验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数感、估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购物习惯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然而,朱老师也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显得不够熟练等,并表示将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训练和指导。 说课结束后,朱老师感谢了大家的聆听和指导,并表示期待与各位老师进一步交流和探讨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座的评委和老师也纷纷表示了对朱老师这节说课内容的赞赏和认可,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四、观课议课 (一)议课开场 课题主持人简短介绍了本次议课的目的和流程,强调了通过议课交流促进教学改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随后,议课正式开始。 (二)李健老师议课 观点概述: 李健老师首先对朱嘉熙老师的教学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节课将数学知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他特别赞赏了朱老师在明确与志愿者互动规则方面的做法,认为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具体建议: 李健老师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志愿者的角色多样性,如让志愿者扮演卖家、收银员等,以提升学生的互动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他还建议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保持秩序,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俊老师议课 观点概述: 高俊老师对朱嘉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做法表示赞同。他认为,通过分组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下进行操作和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他也对朱老师在创设互动机会方面的努力表示肯定。 具体建议: 高俊老师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的设计,如设置小组合作任务、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他还建议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四)李敏老师议课 观点概述: 李敏老师对朱嘉熙老师在本节课中运用“全方位协同教育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做法表示赞赏。她认为,这些理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她也肯定了朱老师在鼓励正向反馈方面的努力。 具体建议: 李敏老师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建设,如设置明确的评价标准、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此外,她还建议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社会实践机会。 (五)总结与展望 在议课交流的最后阶段,课题主持人李健老师对各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本次议课交流的重要性和收获。他表示,通过本次议课交流,大家不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师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