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课题研究记录表:政社协同视域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流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23      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政社协同视域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有效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1/LX/02/255/03

出席对象

王燕、李健、高俊、朱嘉熙

地点

指导中心

时间

2025922

研究主题

政社协同视域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流程

所要解决问题

太仓市作为县级市,在融合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有哪些?

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







朱嘉熙和高俊老师分享了赴南京学习融合教育先进经验的成果,重点关注了南京融合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包括绩效体现和特教津贴)、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方式(将成绩计入班级平均分以提高教师积极性)、通报系统建设(通过电子屏幕展示学生信息跟踪融合教育进展)、巡回指导机制(专职教师负责多个学校指导并有明确工作流程)以及与高校合作机制(如与南特院、华师大等高校专家定期指导)。

李健老师介绍了太仓融合教育的现状,指出太仓从零起步已建立覆盖全市的融合教育体系,完善了工作流程,组织了融合教育论文评比、教学设计评比和优质课件评比,建立了两个融合教育示范区,并创建了特殊教育资源库和通报系统(该系统早于南京,属全国领先)。

王燕校长针对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太仓作为县级市缺乏南京等大城市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普通学校师资紧张,教师追求成绩而不愿接收随班就读学生,随班就读学生分数计算方式不合理影响教师积极性,融合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机制不完善导致缺乏专业发展路径,与高校合作困难且专家资源匮乏,因此亟需建立更系统、更科学的融合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


获得的主要结论


探索随班就读学生成绩计入班级平均分的实施方式

完善融合教育教师绩效激励机制

建设更完善的融合教育通报系统

加强学科融合,组建多学科融合教育教师团队

建立特教教师与普教教师的定期交流机制

物化成果

在融合教育实践中,探索随班就读学生成绩计入班级平均分的实施方式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案。具体而言,可设计"差异化计算"模式:将随班就读学生的成绩按一定比例(如80%)计入班级平均分,既体现对特殊学生学业进步的肯定,又避免对普通学生成绩造成过大影响。同时,建立"成长性评价"机制,将随班就读学生的进步幅度(如与自身历史成绩对比)纳入计算,而非仅关注绝对分数。配套制定《随班就读学生学业评价实施细则》,明确计算方法、操作流程和数据录入要求,确保评价公平透明。此外,可设置"融合教育贡献系数",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对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给予适当加分,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积极性。

完善融合教育教师绩效激励机制应构建"三维激励体系"。在物质激励方面,设立"融合教育专项津贴",根据教师承担融合教育工作量(如每周课时数、指导学生数)发放差异化补贴,标准可参照特教津贴水平。在精神激励方面,建立"融合教育星级教师"评选制度,每学期评选优秀融合教育教师,授予荣誉证书并纳入职称评定加分项。在发展激励方面,打通专业发展通道,将融合教育工作经历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设立融合教育方向的高级职称评审通道,为教师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将融合教育工作成效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激励联动机制。

建设更完善的融合教育通报系统需从"数据集成、功能优化、应用深化"三方面推进。首先,整合现有资源库,实现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数据、康复训练记录、家校沟通等多维度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更新。其次,升级系统功能,开发"智能预警"模块,对随班就读学生学业、行为、社交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当数据异常时自动提醒教师介入。再次,优化用户界面,为教师提供"一键生成分析报告"功能,支持按班级、学科、时间段多维度查看融合教育进展。最后,拓展应用场景,将系统与学校OA平台、家校通等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真正发挥"数据驱动决策"的作用。

加强学科融合、组建多学科融合教育教师团队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可采用"核心团队+学科协同"模式,由特教教师牵头组建融合教育核心团队(含2-3名特教教师),每个团队按学科领域配备1-2名普教骨干教师(如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学科),形成"特教+普教"的跨学科协作网络。团队运作机制包括:每月开展"融合教育案例研讨会",共同分析典型学生案例;每周进行"联合备课",针对特殊学生需求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每学期组织"学科融合教学展示",推广有效教学策略。同时,建立"学科融合教师资源库",记录每位教师的专长领域和教学经验,实现资源精准匹配。

建立特教教师与普教教师的定期交流机制需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的交流模式。具体实施上,可设立"融合教育双周工作坊",每两周组织一次专题交流,每次聚焦一个主题(如"课堂行为管理技巧""特殊学生作业设计"),由特教教师分享专业知识,普教教师提出实践困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为每位普教教师配备1名特教教师作为专业指导伙伴,通过"1+1"结对形式开展日常教学指导。开发"融合教育交流平台",在线发布交流心得、教学案例和资源,实现跨时空交流。此外,每学期组织"融合教育教学观摩周",安排特教教师走进普教课堂,普教教师参与特教课堂,促进双向理解与经验互鉴。通过这些机制,切实打破特教与普教之间的壁垒,形成"共同成长、协同育人"的融合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