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1.核心政策法规: 集体精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特别是第四章“教育教学”关于评估安置的要求)、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点解读“推进融合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部分)、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学习“完善特殊教育评估机制”、“优化教育安置路径”、“强化资源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具体条款)。 2.“政社协同”理论: 回顾了课题组前期整理的关于“治理理论”、“协同治理”、“多元共治”的文献(如竺乾威、陈振明等学者的观点),重点讨论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共治、优势互补”的内涵,以及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教育)的应用模式。 3.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功能定位: 学习了国内外关于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资源中心角色与功能的文献,强调其作为“专业枢纽”、“资源整合平台”、“支持服务体系核心”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协调政府、学校、专业机构、社会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 4.学习目的: 为即将分析的“太仓市特需学生教育评估与安置活动”案例建立坚实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分析框架,明确“政社协同”在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运行中的理论支撑点和实践要求。 研讨过程: 课题负责人王燕首先介绍了太仓市开展2025年特需学生教育评估与安置活动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活动由‘太仓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牵头。这很关键!我认为这体现了政府(通常是教育局代表)在协同中的主导和统筹作用。它设定了目标(落实政策)、提供了合法性、整合了初始资源(比如召集专家)。” 李健老师聚焦专业机构:“核心的专业评估团队构成很有意思!我观察到这里有‘医教结合’的典型特征:医院副院长(顾凤华、张文跃)代表医疗系统,提供诊断和健康评估;特教指导中心副主任(王燕)、办公室副主任(李健)、特教学校教导主任(蒋萌)代表教育系统,负责教育需求评估和安置建议。这印证了我们之前学的‘多学科协作(MDT)’是科学评估的核心,而特教指导中心显然是组织、协调这些专业力量的关键节点。” 高俊关注社会力量:“报道提到‘20余位来自陆渡社区、星星益站等单位的志愿者积极助力’。我的观点是,这展示了社会力量作为‘有效补充’的定位。他们可能承担了引导、安抚、后勤等非核心专业但提升效率和体验的服务。这符合‘政社协同’理论中社会力量弥补政府服务不足、增加服务温度的观点。但我们需要思考:志愿者是如何招募、培训、管理的?谁负责协调他们?(可能是指导中心或专家委员会下的某个小组?)” 解构运行流程与协同关键点: 基于案例描述和政策要求,课题组共同梳理了活动流程: 顶层设计与启动 (政府主导): 专家委员会牵头,依据政策制定方案,明确“科学评估、精准安置、协同育人”理念。 资源整合 (协同核心): 集结医、教专家形成MDT团队(专业协同);动员学校教师参与(系统内部协同);招募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政社协同)。 评估实施 (专业协同): MDT团队依据政策原则(因材施教),采用多维度方法进行评估(认知、行为、学习需求)。 安置决策 (基于专业评估,政府原则指导): 依据“安置原则”(随班为主、特校骨干、送教补充),结合评估结果形成安置建议。 协同保障与服务 (多方参与): 教师陪同(信息传递与支持)、志愿者助力(提升效率与体验),共同构建初步支持网络。 高俊强调:“‘协同启动’的钥匙在政府(专家委员会)手中。没有这个权威主体,很难调动这么多跨部门资源。 这验证了政府主导在协同初期的重要性。” 李敏深化:“‘专业资源联动’(医教协作)是评估科学性的基石。案例中特教指导中心成员深度参与评估团队(王燕、李健),凸显了中心在其中的核心组织协调功能。 但跨专业(医/教)的评估标准融合、意见权重分配,可能是潜在的协调难点,报道未提及细节。” 朱嘉熙分析:“‘社会力量融入’看似顺畅(20+志愿者),但其‘嵌入’机制是关键。 是临时征召还是建立了长效合作?志愿者服务内容(专业or辅助)决定了其贡献边界。我的推论是,当前可能主要用于辅助性服务,其潜力(如提供社区支持、家庭资源链接)有待进一步挖掘。” 李敏关注链条:“‘信息流贯通’从评估到安置是关键环节。 评估报告如何高效、准确地转化为安置决策和后续的IEP?我担心这个链条可能存在信息损耗或延迟,影响‘精准安置’的效果。 教师全程陪同可能是一个缓解机制,但制度化、信息化的流程更重要。” 在前述分析基础上,课题组集中讨论了案例反映的潜在挑战与深化研究方向: 李敏提出:“MDT团队内部不同专业背景(如医疗诊断 vs. 教育需求评估)如何有效对话并达成共识? 需要更细致的协调机制和共同认可的工具。” 王燕追问:“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可持续的吗?他们的专业性如何保障?激励和培训机制是什么? 这是构建稳定‘政社协同’模式的难点。” 高俊担忧:“评估产生的海量数据和专业建议,如何无缝、高效地传递到接收学生的普通学校/特校/送教老师手中,并转化为有效的IEP和支持服务? 信息壁垒可能是最大障碍之一。” 李健总结性思考:“大型集中活动模式展示了协同的可能性,但日常化、常态化的协同如何实现?成本、效率、持续性如何平衡? 特教指导中心在日常运行中如何维持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网络?这可能是我们机制研究的核心挑战和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