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课题研究记录表:医康教融合模式下政社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07      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政社协同视域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有效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1/LX/02/255/03

出席对象

王燕、李健

地点

蒙氏教室

时间

202536

研究主题

医康教融合模式下政社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

所要解决问题

如何通过医疗机构与教育机构协同打破传统特殊教育资源壁垒;

如何构建医学评估-教育干预-家庭支持全链路支持体系;

如何实现特殊儿童个性化发展方案的精准设计与实施。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校院联合开展康教支持行动,观察协同机制运行效果;

案例分析法:对30余名特殊儿童的评估数据进行跟踪分析;

质性访谈法:与医疗团队、教师及家长进行深度访谈,提炼合作经验。







在本次星光护航特殊儿童康教支持行动中,课题组聚焦政社协同视域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有效运行机制的核心议题,以校院合作为实践载体,深入剖析政府主导(学校)与社会力量(医疗机构)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王燕校长作为校方核心代表,其观点与实践贯穿研究全程,为机制构建提供重要启示。

一、跨领域协同机制的突破性重构

传统特殊教育常受限于单一主体资源不足,而王燕校长提出打破教育孤岛,让医疗数据与课堂行为双向赋能,推动形成政社协同的三层架构:

组织协同:联合市一院成立专项工作组,整合儿科医生、康复师、中医师与特教教师,构建多对一服务网络。王燕指出:医疗团队的专业评估与教师的行为观察互为补充,精准定位儿童发展需求,这是单纯依靠学校无法实现的。

工具协同:依托学生日常成长档案与情景模拟教具,将课堂行为数据(如认知训练表现、人际互动特点)转化为医学筛查依据,同时将医疗评估结果反哺教育干预方案设计。这一过程中,教育场景的真实数据成为政社协同的黏合剂

政策协同:王燕强调,校院合作是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健全特殊教育体系的直接体现,通过政策牵引,医疗机构从外部支持者转变为责任共担者,这是政社协同可持续的关键

二、动态数据共享与个性化支持闭环

王燕校长在行动中特别关注从评估到干预的动态闭环,其核心逻辑为:

教育场景数据化:教师通过成长动态记录实时反馈学生课堂表现(如实物操作能力、情绪反应模式),为医疗评估提供教育维度的鲜活案例;

医疗资源教育化:医院团队利用感知训练工具、社交情景模拟等康复资源,与学校职训课程深度融合,形成医学筛查课程适配能力强化的闭环链路。

王燕在研讨中总结:政社协同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数据互通实现‘1+1>2’的效能。例如,一名孤独症儿童在医疗评估中显示感知觉敏感,教师随即调整教室环境布置,并设计针对性脱敏训练,这就是协同机制落地的微观体现。

三、家校社联动的全周期支持网络

王燕校长提出从课堂到家庭再到社会,搭建无断点的成长阶梯,课题组据此探索政社协同向家庭端延伸的路径:

家庭赋能:通过康教融合家长课堂,医疗专家传授居家康复技巧(如中医推拿手法),特教教师制定家校共育清单(如每日社交互动目标),将专业支持转化为家庭可操作的具体行动。

社会融入:联合医院开发园艺治疗、艺术疗愈等潜能开发项目,王燕解释:这些活动不仅提升儿童能力,更在社区开放日等场景中展示成果,推动公众对特殊群体的认知转变,这正是政社协同的社会价值。

政策衔接:王燕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与校院合作结合,提出未来需联动更多社会力量(如企业、社区)建立实践基地,让政策红利通过协同网络惠及每个家庭


获得的主要结论


角色再定位:政府需从“管理者”转向“协调者”,社会力量(医院)从“辅助者”升级为“共建者”,通过权责明晰的分工提升运行效率。

标准化接口:王燕建议“建立教育行为数据与医疗评估指标的转换标准”,例如将“课堂实物操作评估结果”与“康复治疗阶段目标”直接关联,减少协同成本。

长效化保障:依托《“十四五”计划》政策框架,推动校院合作协议制度化、师资-医疗团队联合培训常态化,避免协同行动沦为短期试点。


物化成果

政社协同视域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运行机制的创新实践

——基于太仓市“星光护航”康教支持行动的个案研究

摘要

本文以《“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政策背景,以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市一院联合开展的“星光护航”行动为研究对象,从政社协同视角剖析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运行机制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医疗-教育-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网络,能有效突破资源壁垒,实现特殊儿童全周期支持;政府主导的政策牵引与社会力量的专业介入形成互补,为“一生一案”育人模式提供实践范本。

关键词:政社协同;医康教融合;特殊教育;运行机制

一、问题提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运行的现实困境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进医教融合、康教结合”,但在基层实践中仍存在三大矛盾:其一,医疗评估与教育干预数据割裂,导致“诊-教”脱节;其二,家校社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其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健全,协同效能受限。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燕指出:“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凭经验判断学生需求,缺乏医学专业支撑,而医疗机构又远离教育场景,这种‘双盲状态’制约了个性化教育方案的精准性。”

二、实践创新:政社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组织协同:跨领域专业力量的整合重构

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市一院成立专项工作组,形成“四维联动”服务架构(见图1):

- 医疗端:康复医学科提供医学评估与康复治疗方案;

- 教育端:特教教师通过成长动态记录、情景模拟教具采集行为数据;

- 政策端:学校依托《“十四五”计划》争取政府资源支持;

- 家庭端:设计家校共育目标清单,建立家庭能力建设体系。

王燕校长强调:“这种‘多对一’协作不是机械组合,而是通过角色再定位实现功能增值。例如中医师不仅提供推拿治疗,更与教师共同开发感知觉训练课程。”

(二)数据协同:教育场景与医疗评估的闭环交互

项目创新性建立“双向数据赋能”机制:

1. 教育数据医疗化:教师记录学生在认知训练、实物操作中的特殊表现,转化为医学筛查的定性指标;

2. 医疗数据教育化:康复团队通过感知训练工具获取的生理反馈数据,用于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典型案例显示:一名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经医疗评估发现手部精细动作滞后,教师随即在课堂增加串珠、拼插等教具训练,两个月后其手眼协调能力提升37%

(三)政策协同:制度保障与资源链接的双向驱动

1. 纵向政策衔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求具化为校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清单;

2. 横向资源拓展:联合社区、企业建立园艺治疗基地,王燕指出:“政策不仅要写在文件里,更要通过协同网络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场景。”

四、启示与建议

1. 机制设计层面:建立教育行为数据与医疗评估指标的标准化转换接口,降低协同成本;

2. 政策保障层面:推动医疗机构纳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联席单位,实现资源调配制度化;

3. 实践延伸层面:开发“政社协同指数”评估工具,量化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的贡献度。

结论

太仓市的实践证明:政社协同机制通过打破领域边界、重构数据流程、激活社会参与,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运行提供了新范式。这种“政府主导而不包办、社会参与而不越位”的模式,既响应了《“十四五”计划》对普惠性特殊教育的要求,也为构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协同机制中的风险防控与利益分配问题,以促进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